第79章 弩箭不是箭?连弩畅想(1 / 1)
    三天时间悄然而过。
    时间来到二月份。
    距离秦操和周瑜打赌,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半个月。
    草船借箭的故事,经过时间发酵,逐渐在江南大地传开。
    同样传到了夏口。
    夏口水寨中热火朝天。
    大量士兵扛着碗口粗的桦木,来到指定的地点放下。
    既能锻炼体能,又能搬运木材。
    木匠忙着给桦木去皮,然后劈开分成小段打磨。
    打磨成箭杆成捆成捆送走。
    新建造的铁匠铺前。
    铁匠从火中取出模具,待冷却后打开,倒出新铸的箭头。
    箭头落入竹筐,发出“叮叮”轻响。
    一些士兵挑着竹筐离开。
    箭杆和竹竿堆放到同一地点,由制箭匠开始组装。
    一眼望去。
    水寨仓库中,箭矢堆积成山。
    此“箭”非彼“箭”。
    此箭长度只有常规的箭一半,且没有箭羽,箭头又细又长。
    很显然,这是弩箭。
    一黑一白两道身影,正在参观弩箭制作流程。
    路过的士兵、匠人自发驻足行礼。
    两人自然是秦操、诸葛亮。
    诸葛亮收回目光,赞道:“多亏子御简化造箭流程,匠人效率大大增强,二十万支箭指日可待。”
    说话时忽略造的是弩箭。
    约定只说造箭,又没限制箭的种类。
    谁说弩箭不是箭?
    至于方法是是你想出来的。
    没错,正是诸葛亮本人。
    按照秦操原本设想,准备来一次草船借箭。
    到时候站在船头,等曹军万箭齐发,不信射不死自己。
    奈何情况不允许。
    这个季节很难有大雾,水雾倒是能够代替,可江夏水军稀少,淋雨作战容易生病,耽误作战得不偿失。
    还有更深一层原因。
    诸葛亮知道他,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。
    于是,以弩箭取代箭矢,改进制造流程的方案应运而生。
    “废话少说,”秦操撇了撇嘴,“弩造的如何了?”
    诸葛亮轻笑一声,“已完成一半,目前可连发八箭。”
    秦操挑眉,“才八箭?”
    面对打趣,诸葛亮也不恼,取出随身携带的图纸。
    手持羽扇指着图纸解析:
    “我军弓箭手不足,亮的设想是制造弓弩,并且是连弩。
    连弩自古有之。
    缺点是必须战前装填,射完后很难在战场上装填。
    改进方案有两个。
    一个是增加装填量,重量、体型成倍增加,不方便携带。
    第二个是改造连弩结构,减少装填时间,经过不断改进,如今一名熟练的弩兵,二十息即可完成二次装填。
    全是子御传授的知识功劳。”
    说完,诸葛亮用羽扇轻拍秦操肩膀,满满都是赞叹。
    秦操闻言微微一怔。
    仅凭入门级力学知识,竟能将连弩改造成这样。
    一旦完成改造,诸葛连弩射完八支箭,二十息后再射八支。
    两轮齐射下来,敌人很难不被射崩。
    天才果然不能以常理度之。
    念及此处,突然一个设计闯入脑海。
    “好设计。”
    秦操微微一笑,“不过可以稍加修改。”
    诸葛亮眼前一亮,“愿闻其详。”
    “若能提前装好箭矢,比如……”
    秦操顿了下,拿起三支弩箭,用指缝夹住,继续解释:
    “将它们排列整齐,用东西固定住,需要装填时,直接插入或嵌入即可,省去装填时间。”
    一边说着,将三支弩箭插进土里。
    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。
    其实就是弹夹设计。
    望着三支弩箭,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,一时陷入沉思。
    半晌。
    诸葛亮回神,击掌叫好,“好设计,亮已成竹在胸。”
    突然语气一转,自信洋溢:
    “亮已经有了眉目,待我回去和夫人研究一番,以夫人之才智,定能完善子御设计。”
    秦操嘴角一抽。
    万万没想到,诸葛亮竟然吃软饭。
    还吃的理直气壮。
    有夫人了不起是吧。
    秦操由衷感叹:“高,实在是高!”
    “子御谬赞。”诸葛亮谦虚回应。
    片刻后
    两人结束参观。
    不知不觉走到水寨外。
    寨外人影绰绰,都是自发前来帮忙的百姓。
    或是砍树,或是搬运木材。
    士兵往来穿行,不时搭一把手。
    一切井然有序。
    军民鱼水情,便是如此。
    熟悉的场景彼此重叠,一时分不清是现世还是后世。
    秦操静静看着,眸中浮现一丝怅然之色。
    见此,诸葛亮眉头微蹙。
    常言少年不识愁为何物,子御一更是其中翘楚。
    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。
    今日为何惆怅满怀?
    结合刚才的对话。
    诸葛亮有所明悟。
    哪有什么忧愁,定是被他夫妻琴瑟和鸣所伤。
    说的文雅一点,子御想颜如玉了!
    这时,马蹄声突然响起。
    一匹快马冲来。
    “嗖~”
    一支箭射了过去。
    骑马之人急忙勒马停下。
    箭射在三尺之外。
    “来者何人?”
    墙上的士兵大声喊话。
    来者急声回答:“我是长沙太守刘磐使者,求见军师中郎将。”
    一听是使者,士兵不敢擅作主张,连忙汇报给秦操。
    秦操疑惑,“刘磐是谁?”
    “亮有几分印象,”诸葛亮解释,“此人是刘表从子,前两年被派往长沙驻守,长沙太守……”
    说到此处,嘴角浮现笑意,“长沙太守本是韩玄,刘磐取而代之,又遣使来访,不妨见一下。”
    从子也就是侄子。
    刘磐作为刘表侄子,自称长沙太守。
    韩玄去哪了还用说?
    “啧~”
    秦操咂咂嘴,“有趣,请使者过来。”
    不久。
    使者被带了过来。
    “见过中郎将,奉我主刘磐之命,奉上书信一封。”
    行完礼,使者撕开里衣,从缝好的夹层中,取出一封帛书。
    如此小心翼翼,可见帛书十分重要。
    秦操没有去接。
    诸葛亮一目十行看完,将内容转述给秦操:“韩玄欲降曹,被刘磐设宴袭杀,刘磐自封长沙太守。
    部将黄忠于三日前,射杀曹军五十余名战将,张辽亦身受重伤。
    如今双方会猎长沙,邀请子御前往长沙共讨汉贼。”
    转述完,诸葛亮一脸嫌弃。
    稍稍解析以下。
    战绩肯定是吹牛。
    难道你方也有秦子御?
    会猎于长沙,换句话说,长沙被曹军围困,刘磐成了猎物。
    总结——求先生救我! ↑返回顶部↑